未命名2.jpg

 

   從廣義來說,凡在日本國內出產的牛也稱為〈和牛わぎゅう〉,但日本和牛也分兩種:一是無族譜、亂了種的牛,他們稱為國產牛;而另一種是有完整的族譜系統、血統純正,並於日本官方的農林局有記錄的和牛,他們分別有四大種類:黑毛和種、褐毛和種、日本短角和種,以及無角和種‧而這四種牛的特點是其脂肪能滲入瘦肉褢生長,造成雪花般的脂肪分布,而它們所含的非飽和脂肪及Omega 3脂肪酸比其他牛豐富,至於一般牛都祗是只肉還肉、脂肪還脂肪的‧由於這些牛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,約四十萬頭,故被視為矜貴牛種,所以我們在香港吃和牛便是一擲千金了‧

    牛在屠宰後,會由「日本食肉格付協會」派出的檢查員,根據1988年議決的分級制度進行評估‧檢查員會選取牛最肥的第六至第七條肋骨間的胸、背部位評分,分為ABC三級,每級又有一至五個肉質等級,共有十五個階級‧

    所謂ABC級即是「步留等級」,指和牛去除骨、筋后的可食肉部分,去骨剔筋后剩下72%以上是A級,69 - 72%是B級,不足69%是C級,數字愈高,代表可食的肉愈多,價錢愈高‧

    而肉質分五等級,最高是五,最低是一‧它受四個條件影響,其中最重要就是雪花夠不夠多,即Beef Marbling Standard,當中又可分為十二級,級數愈高愈好,達8 - 12級的便可列入最高的五級;另一條件就是牛肉色澤〈Beef Color Standard〉,共有七級,數字愈高顏色愈深,相反數字愈低顏色則愈淺‧其中以第三至五級為最佳,色澤鮮艷兼有光澤,從而證明牛是健康成長;第三是肉的鬆緊〈Firmness〉和肉質〈Texture〉,分為五級,數字愈大代表肉質緊致,入口不會有鬆泡泡之感;最後是脂肪顏色〈Beef Fat Standard〉,亦可分為七級,一級的顏色是最白、而七級是最黃,但以第三級為最好,脂肪黃白均勻,證明牛只在儲肥階段進食恰當‧以上四項准則,檢查員會選取當中最低准則的作為和牛肉質標準‧

    一般而言,日本和牛的脂肪比澳洲、美國出產的和牛更密佈、更明顯‧進食日本和牛油花四濺,滿嘴甘香‧相對上另外兩個國家出產的和牛,油香會差一點點,反而肉味就比較日本的濃烈‧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ttleCu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